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(一)初见春申里:当现代都市遇见楚汉遗风
怎么说呢,第一次站在春申里文旅街区的淮南门前,那种时空交错的震撼感真是难以言喻。高逾九米的四阿顶在阳光下泛着青铜色光泽,檐角悬挂的编钟形风铃叮当作响——你懂的,这分明是两千年前的楚汉风韵,可抬眼就能望见马路对面高耸的玻璃幕墙写字楼。文旅项目负责人老张告诉我,设计师特意将主入口的台基抬高1.41米,暗合公元前241年楚都迁寿春的历史节点,这种藏在细节里的文化密码,让每个转角都像在翻阅活的历史书。
沿着青砖步道往里走,你会发现建筑风格像时光隧道般流转。东侧楚汉风格的夯土墙上嵌着竹简造型浮雕,刻着"筚路蓝缕"的创业史诗;转过街角突然撞见民国风的拱券门窗,红砖墙缝里探出几枝老石榴树;待到西区现代极简主义的咖啡馆前,服务员递来的拿铁拉花居然是楚式云纹。对了突然想起,这里的洗手间标识都设计成楚简造型,害我盯着研究了半天才敢推门进去。
(二)成语典故广场:每个石板都刻着故事
展开剩余77%要说最让我流连忘返的,还得数成语典故广场。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,淮南这片土地孕育的成语多到令人咋舌。广场地面的铜制地砖可不是普通装饰,每块都刻着成语故事——"风声鹤唳"砖面是芦苇丛中惊飞的鸟群浮雕,"草木皆兵"则用镂空铁艺再现士兵伪装成树林的场景。最绝的是"投鞭断流"互动装置,游客把特制马鞭投入感应区,地面投影的淝水就会应声断开,这种把历史文化玩出花样的设计,可比死板的博物馆展板有意思多了。
在豆腐文化展示区,我亲眼见识了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师傅的绝活。他手持铜勺在沸腾的豆浆表面轻轻一揭,三秒钟就能揭出一张薄如蝉翼的豆腐皮。"这叫'淮扬三绝'里的'千张',当年春申君宴客必上的珍馐。"李师傅边说边将刚出锅的腐竹卷成花束状递给我,豆香混着热气钻进鼻腔的瞬间,突然理解什么叫"食在淮南,味在春秋"。
(三)淮望阁观星:古人的天文台藏着多少秘密
夜幕降临时一定要去淮望阁顶层。这座仿楚式观星台藏着黑科技——穹顶的星空投影精确还原了公元前三世纪的星象。当二十八宿在头顶缓缓流转,讲解员小周指着房宿四星说:"《淮南子》记载的'房为天府',对应的正是春申君理政的明堂方位。"更绝的是AR望远镜,对准特定方位能看到虚拟的古代市集景象,卖陶罐的楚商与拍vlog的现代游客在光影中重叠,这种虚实交织的体验,恍惚间真以为穿越成了楚国行人。
说到穿越,春华街上每周六晚的楚风巡游堪称大型沉浸式剧场。200米的街道化作立体舞台,戴青铜面具的武士与提着宫灯的侍女从身边擦肩而过,卖麦芽糖的老翁会突然用楚地方言吟唱《九歌》。最惊喜的是参与机制——游客可以在服务中心租借楚制曲裾深衣,我试穿时腰带差点散开,幸好路过的"春申君"演员用玉佩帮我固定,还即兴来了段"授玉盟誓"的戏码,惹得围观人群笑成一片。
(四)藏在巷弄里的民国往事
从主街拐进春申巷,时光仿佛倒流七十年。弹格路两侧的民国建筑里藏着不少宝藏店铺:挂着"大世界"霓虹灯牌的电影博物馆循环放映着1930年代淮南煤矿的纪录片,老式爆米花机的轰鸣声与胶卷放映机的咔嗒声此起彼伏;转角处的楚香书院用线装书垒成屏风,茶艺师用寿州窑茶具演绎宋代点茶,窗边那架民国钢琴居然还能弹奏——店主说这是上海永安公司1936年的原装货,琴凳里还翻出过泛黄的工部局音乐会节目单。 (m.juzhenbrand.com)
要说最懂生活的淮南人,都聚集在暮色中的城市会客区。穿着汉服的姑娘们在露天茶座摆弄香道,玩滑板的少年从楚式回廊鱼跃而过,刚下班的白领捧着奶茶靠在成语墙前刷手机。文旅局的小王跟我说,当初设计团队特意保留了几处"留白空间",现在都成了市民自发形成的文化沙龙角。这种古今混搭却不违和的气场,或许就是春申里最迷人的地方——它既不是标本式的历史复刻,也不是强行拼贴的网红景点,而是真正长在城市肌理里的文化共生体。
(五)周边玩法:发现更多楚文化密码
逛完主街区,可别错过两公里外的楚文化遗址公园。踩着木栈道穿过芦苇荡,战国时期的夯土城墙遗址赫然眼前。考古专家老陈带我看过最新发现的排水系统遗迹:"这些陶制水管与春申里展示的楚陶复原品完全一致,说明我们的文化转译确实有据可依。"建议租辆共享单车沿着春申湖骑行,湖心岛的青铜鼎雕塑在夕阳下会泛起奇异的光晕,那场景让人瞬间明白,为什么《淮南子》要说"天地有大美而不言"。(m.hhytj.com)
临行前在文创商店挑伴手礼,发现连豆腐模具都做成了编钟造型。收银台小姑娘推荐我试试"成语盲盒",拆开是"一叶知秋"书签和芍药种子——据说芍药正是楚人最爱的香草。结账时瞥见柜台贴着春申君卡通贴纸,这位两千年前的都城缔造者若看到今天的光景,大概会抚须笑叹:"善哉,此真楚风之新章也。"
发布于:重庆市